新闻资讯

安徽大象集团特约发布|CHINA繁昌窑的故事(之八)

  • 浏览次数: ...
  • 发布时间: 2025-09-09

鸠图腾

最初陶工们制作出来的陶器,非常粗陋,没有什么装饰。后来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,人们除了解决生活问题外,“尚有余暇,无可消磨。”于是感觉到此前制作的陶器不美观,不够理想,便渐在陶器上面施加了一些装饰,把人们很多想要表达的情趣、愿望,乃至思想,“目之所见,心之所悦,刻划于其上,以志欣幸与不忘。”

这些被刻划上去的印纹,有不少就是原始社会的人们所记录的文化图腾,成为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艺术之一。

图腾,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、祖先、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,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。

3(1)

有关研究资料表明,在华夏文明的众多图腾中,有两大主流图腾,即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龙图腾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凤图腾。因古代黄河流域多以畜牧业为主,马及与马差不多形象的蹄类动物在畜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,故龙图腾的基本原型是马;长江流域多以稻米种植业为主,鸟在催耕助耕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,被人们看作神奇,视为神圣,所以凤图腾的基本原型便是鸟。

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他的《伏羲考》文章中指出,龙这种图腾,“是只存在于图腾当中,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。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,其形象大体为牛头、豕鼻、鹿角、马鬣、蛇躯、鳞身、鳄棘、鱼尾、鹰爪、鼍足。能水中游、云中飞、陆上行, 能呼风唤雨、行云播雾、司掌旱涝。”

这样一种神异之物,在自然界当中显然不曾有过,也绝对不可能实有。

同样如此,凤图腾的凤也是不存在于生物界的某种具象动物,其实只是一种虚拟生物,是人们对各种自然和物理现象幻化糅合而成的生命景象。

凤的早期形象,广泛见诸于远古文化,比龙的形象更为具体、明确、丰富。

《山海经》:“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凰。”

《论文》:“凤之象也,鸿前麟后,鹳颡鸳思,龙文龟背,燕颌鸡啄,五色备举……”

微信图片_20250718135313(1)

凤是新石器时代以来,由火、太阳和各种鸟类复合而成的部族图腾,其形象大体是鸿前麟后,蛇颈鱼尾,鹳颈鸳思,燕颔鸡喙,人目鸭耳,鹤足鹰爪,龙文龟身。具有鸿雁、麒麟、蛇、鱼、龙、龟、燕、鸡等虫、鸟、兽等类图腾的复合特征。其复合形象早已溶入在人们理想之中,复合意义也由平面向立体转化。

有关专家把远古时期的中国凤鸟形象,分为四大区系:

南凤区系,主要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凤鸟,包括崧泽文化、大溪文化、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所遗存的原始凤鸟形象,专家考证为鹑鸡类。

西凤区系,主要指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川、藏、云贵地区为中心的凤鸟,包括大地湾一期文化(老官台文化)、仰韶文化、马家窑文化、巴蜀文化、滇越铜鼓文化等遗存的原始凤鸟形象,考证为骏鸟类天翟类。

北凤区系,主要指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所遗存的原始凤鸟形象。

东凤区系,主要指以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的凤鸟形象,包括大汶口文化、龙山文化所遗存的原始凤鸟形象,专家考证为鹰鸮类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东凤区系的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原始岩画上,其凤鸟形象除鹰鸮外,还有的凤鸟形象头部刻划的是鸠鸟的头。鉴于此,有关专家便在东凤区系鹰鸮类的后面又加上了鸠鸟类,即东凤区系的原始凤鸟形象,考证为鹰鸮类鸠鸟类。

也就是说鸠图腾为凤图腾的组成部分,属于东凤区系。

鸠,“鸠鸽科部分种类的通称”,目前所发现以“鸠”为名称的鸠鸟有13种之多,如绿鸠、南鸠、鹃鸠、斑鸠、雎鸠、鹁鸠、祝鸠等。在众多鸟类的家族当中,算得上是“人丁”兴旺。这些以“鸠”为名称的鸟类,包含的范围很广,还有不少并不属于“鸠鸽科”类,如“鹰科”、“鹗科”等,林林总总,非常多。

庞大的鸠鸟家族,有机形成一种立体排列组合,如:飞得最高的,有来鸠(鹰)、祝鸠(隼、雕);水陆两栖的,有雎鸠(鹗)、鹁鸠(水鹁鸪);余者居其中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8135336(1)

为什么会出现一“鸠”多种多类“鸠鸟”的情况?专家认为,在古代文字还不怎么发达的时候,不可能对诸如“鸠”之类的鸟分纲分科分目,分得那么细,只能采取统而称之。

尽管如此,鸠鸟再多也还有一个共同的属性,即是凡被称作“鸠”的鸟,大多生长生活在湖沼泽地一带。所谓“鸠薮泽”,便是指的以“鸠”为计量单位,划出的一片湖沼泽地(薮泽)。按古代“井田制”算法,“一夫百亩,九夫为鸠”,“鸠薮泽”也就是方圆九百亩“薮泽之地”的意思。大抵便是鸠鸟振翅一飞,所能活动覆盖的范围。

“鸠”从鸠鸟引申开来,还有鸠集、聚集的意思。有鸠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无论是从水上来、空中来、陆地来,大家生活在一起(薮泽),和睦相处,共谋繁荣,祥和安定,多么富于哲理的一幅文化图表。

想象开来,又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、多么壮观……

大约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,生活在东海之滨的少昊氏族部落,把鸠鸟作为本氏族部落崇拜的文化图腾。

微信图片_20250718135332

《山海经》:“少昊以金德王。母曰皇娥,处璇官而夜织,或乘桴木而昼游。时有神童,容貌绝俗,称为白帝之子。降乎水际,与皇娥燕戏,奏便娟之乐,游漾忘归……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,刻玉为鸠,置于表端。”

少昊的母亲皇娥,当她还是少女的时候,夜间在玉宫里纺织锦缎布匹,白天乘坐木筏在茫茫大海上漫游。这一天,皇娥在漫游中遇到了英俊潇洒的神童,“白帝之子”,二人一见如故,皇娥便与这位神童一道,乘坐着木筏,在海上嬉戏玩耍,尽云雨之欢,乐而忘返。

白帝之子与皇娥泛舟海上,他们将玉石雕刻成一只精致的鸠鸟,装饰在旗杆的顶端。

古人认为,鸠与鹰互变,有时候鸠变成鹰,有时候鹰又变成了鸠。白帝之子氏族的图腾是鹰,而皇娥是以鸠鸟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崇拜,以鹰为图腾的白帝氏族和以鸠为图腾的皇娥氏族相亲相爱,结为连理,诞生了少昊。按照当时的氏族社会通例,子女从母,以母亲的图腾作为自己的图腾,鸠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少昊氏族的图腾符号。

鸠,“置于表端”,具有图腾柱的性质。这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我国第一例图腾崇拜的图腾柱,鸠图腾。

又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,当时的“呣鸠”(《山海经》记载)即是后来人们所说的“布谷鸟”,此鸟“谷雨鸣,夏至止”,民间以为是一种候鸟。白帝之子与皇娥二人将鸠鸟立于表端,同时又是为了掌握物候节令的变化,以便农耕。

上古时代氏族的名称,几乎全部采用动物的名称而命名。属于少昊氏族的各个分支氏族有“祝鸠氏”、“鸣鸠氏”、“鹃鸠氏”,以及“元鸟氏”、“青鸟氏”、“丹鸟氏”等。这些以鸠鸟为图腾的氏族,暗合其相互融合的发展过程,以及从鸠图腾到凤图腾的演变过程。

鸠作为东方少昊族图腾,文脉久远,辉煌卓越,不断得到传承弘扬。

春秋时期,吴泰伯在东海之滨的“鸠薮之地”建立了一个诸侯国,其名称便是用鸠鸟命名,叫做“鸠吴”。古时候吴地一带(即便现在也是如此)“鸠”、“勾”发音不分,故“鸠吴”又被叫做“勾吴”。

《史记》载:“泰伯立国,自号勾吴。”记述的就是由鸠图腾引出的历史。

另有一位国君,甚至将鸠图腾的“鸠”作为自己的姓氏,他就是春秋时期以“卧薪尝胆”之策,战败敌国,夺取天下的越王勾践。

越王勾践,又名“鸠浅”,这是从上世纪60年代发掘出土80年代始考证出来的一把宝剑的剑身铭文上,“越王鸠浅自乍(作)用剑”8个鸟篆字所发现。

公元1965年,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江陵出土一把保存完好的宝剑,出土的时候寒气逼人,锋利无比。剑身布满黑色菱形花纹,纹饰清晰精美,剑格两面铸有花纹,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。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,内铸同心圆,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,共8个字,虽经专家仔细辨认,并送到北京呈请郭沫若帮助辨认,也只认出8个字当中的“越王用剑”4个字,另外4个字始终辨认不出,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,才被古文字学家辨认出来,另外的4个字是,“鸠浅自乍”。其中的“乍”字,专家考证为通假字“作”字,连起来读便是“越王鸠浅自乍(作)用剑”,即是越王勾践让人特意制作的一把自己随身使用的宝剑,“王者之剑”。

由这把“王者之剑”,经有关专家考证,勾践又名“鸠浅”。皆因吴地一带“勾”、“鸠”读音相同是故。越王勾践的“践”,又与“浅”音相同。

繁昌窑所在境内的江城芜湖,2500多年前也有一个与鸠图腾相关的名字,叫做“鸠兹”……

cf768dde283046b998c40b304944bca5~tplv-tt-origin-web_gif

附天象品牌故事:

“天象高端陶瓦:千年窑火淬炼,以“超防水”重塑建筑脊梁 从繁昌窑到天象陶瓦,一场跨越千年的防水革命。”

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,一座被陶瓷文化浸润的圣地。自五代十国起,繁昌窑便以青白瓷名扬四海,其釉色如玉、胎骨如凝脂的瓷器,承载着中国古代匠人对“水火交融”的极致追求。

2009年,天象扎根繁昌,以传统干法陶瓦起家,深谙行业痛点;2022年,湿法生产线投产,一场陶瓦革命由此启幕。

天象从繁昌窑“釉水交融”的古老智慧中汲取灵感,创新湿法压制成型工艺。通过高压湿法技术,将陶土分子紧密重构,吸水率低于0.5%,远超国标(≤6%),实现“滴水不渗”; 纳米级釉面密封技术,抵御-30℃至70℃极端温差,冻融循环实验超百次无裂痕;全自动温控窑炉精准还原古法烧制精髓,确保每片陶瓦强度均一、零瑕疵。 天象高端陶瓦独创“榫卯式”拼接系统,安装效率提升40%,降低人工依赖;瓦面导水槽与空气层协同设计,暴雨中排水速度提升3倍,告别积水隐患;同时汲取青白瓷釉色灵感,开发霁蓝、天青、琥珀等12种国风釉色,让屋顶成为建筑的诗意延伸。

千年前,繁昌窑的工匠们在窑火中淬炼出“雨过天青云破处”的釉色美学;千年后,这片土地上的天象高端陶瓦,以“超防水”为使命,续写着陶瓷与建筑的传奇篇章。“天象高端陶瓦,超防水!”——这不仅是广告语,更是对用户的庄严承诺。未来,天象将持续深耕湿法科技,推动陶瓦从“功能建材”向“建筑艺术品”进化,让繁昌的陶瓷基因,随每一片超防水陶瓦,走向全球建筑的穹顶。

本文网址: https://www.ahdaxiang.com/news/74.html

与我们联系


地址: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荻港镇芦南笔架村
电话:0553-7358888
邮箱:790033830@qq.com

Copyright © 2025 繁昌县大象陶瓷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