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期内容中,我们围绕原材料差异、外形外观差异、结构功能差异三大维度,对湿法陶瓦与干粉瓦进行了深入对比,清晰展现出湿法陶瓦在诸多方面的显著优势。
本期将继续延续这一主题,进一步聚焦两者在吸水率差异、产品强度差异和生产质量差异三个核心层面的区别,为大家更全面地解析湿法陶瓦的品质特性。
根据目前国内的烧结瓦检测标准GB/T 21149-2019,其仅针对湿泥陶瓦而制定,且规定吸水率小于6%的为一类瓦。目前奥普斯凯陶瓦经国家专业机构检测,吸水率均小于6%,达到国内一类瓦标准,且部分瓦型吸水率仅为4.5%左右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,增强了产品的耐久性,保持屋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。
干粉瓦
干粉陶瓦由无数独立的细小粉末经挤压后烧制成型,这种制作工艺使得其内部无法形成致密结构,密度低,造成干粉瓦具有较高的吸水率,经检测,其吸水率一般在8% 以上。高吸水率给干粉陶瓦的使用带来了明显的性能短板。
二.产品强度差异
湿泥瓦
湿泥瓦通常以可塑性较强的湿泥为原料,经塑形后烧制而成。湿泥状态下的原料颗粒能更紧密地结合,在烧制过程中,颗粒间易形成更连续的熔融结合面,内部孔隙少且分布更均匀,整体结构更为致密。这种致密结构使得湿泥瓦的整体强度较高,抗折、抗压性能更优,在承受屋面荷载、抵御外界冲击时表现更稳定。
干粉瓦
干粉瓦由干燥的细小粉末挤压成型后烧制,如前文所述,其内部存在大量毛细孔缝。这些孔隙会导致材料内部受力时易产生应力集中,且颗粒间的结合强度相对较弱。因此,干粉瓦的整体强度通常低于湿泥瓦,在长期荷载作用或遭遇外力冲击时,更容易出现开裂、破损等问题,抗压抗折性能较湿泥瓦都要差。
三.生产工艺差异
湿泥瓦
湿泥陶瓦压制成坯后,由于内部含水量较高,无法直接进窑炉烧制,须经过4-5小时的干燥过程。干燥完全后,上釉,进窑炉烧制。一般须经过6-8小时的烧制过程。由于湿泥陶瓦其瓦型较为复杂,且瓦爪较长,烧制时均须放置在托盘中,保证其上下面受热均匀。
|
|
干粉瓦
干粉陶瓦在压制成坯后,经过短时间的烘干上釉,再经过辊道窑高温烧制而成。由于其由干粉颗粒压制成型,故烧制时间短,一般仅需2-3小时。没有经过抽真空处理,容易有夹层分层现象。由于大部分干粉瓦瓦爪较小,烧制时一般直接将瓦坯放置在辊道上滚动前进,瓦片背面与辊道直接接触,故市面上所有干粉瓦其背面均有白痕。
|
|
经过两期内容从原材料、外形外观、结构功能、吸水率、产品强度及生产质量六个方面的全面对比可以清晰看出,湿泥陶瓦无论是在核心生产工艺的先进性上,还是在最终呈现的外观质量细腻度上,都较干粉瓦展现出更为突出的综合优势。
Copyright © 2025 繁昌县大象陶瓷有限公司